一南洋二鸥汀 三外砂四冠陇

潮语发音
澄海 ig4 nam7 ion5 ri7 ao1 dêng1 san1 ghua7 sua1 si3 guang1 lêng2
潮州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
澄海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
中文解释
澄海辖下拱卫澄城四大乡
四大寨环护
澄海地处韩江下游平原地区,无高冈峻岭可依凭。周行在《建置图序》中说:“辟望司东际大海,西瞰田寮,前襟外砂富砂,后带南洋东陇诸堡…南北二水之交流,莱芜侍郎之鼎峙,实为滨海胜区。”
澄海市区作为政治中心、交通枢纽是不错的,但在军事上存在诸多不利因素,易攻难守。看看饶平县城三饶,普宁县城洪阳的地理位置,便明白这个道理。故此,新中国一成立,澄海县领导便决定把县城迁往东陇,想借助莲花山作腹地,东陇溪作屏障。其时已着手开始搬迁了,如银行已先搬走。后来,出于种种考虑,县城终于没有迁移。因为形势有了变化,人家已把县城从山区迁向平原了。
澄海处于韩江出海口。韩江支流多,澄海港口就多,呈扇形分布。在明代,澄海有十二个港口,任由盗贼横行,防不胜防。其中,莱芜岛因形势险要,海盗们往往以之为跳板,出没海上,来无影去无踪,官兵全无办法。莱芜又是澄海城的门户,在所有港口中,莱芜与澄城的直线距离最短,仅十三华里。莱芜出事,澄城便告危殆。所以,除增加莱芜及南北港防卫外,加强外砂、南洋这澄城左右哨,以及鸥汀、冠陇这些控制韩江下游的要地,也势属必然。
这样,便出现四大寨护卫县城,也即护卫潮州郡城的局面。当然,这是由澄海几百年历史慢慢形成的。

南洋乡
南洋寨在澄海市区东北约十里处,下辖三十六个自然村。因地处莲峰之南,原为一片汪洋,故名,分上、中、下社。上社为涂城、南徽、里美;中社为永平(永新)、兰苑、竹林、上巷;下社为陈厝(建阳)、德邻、槐泽(包括槐东)、许厝、李厝宫,共十二个乡里,人口约十余万。其中,永平、涂城均一万多人。
南洋寨城在王厝汛城内,建于皇明洪武三年。嘉靖四十二年,澄海初开,原辟望巡检司移置于南洋水寨。清初,澄海右营守备署也设于此。它“环城皆水,直通外海,可泊敌船,四乡米谷云集,居民富庶,乃可攻可守之地。城周围二百五十六丈,高一丈八尺,开东西二门”(见嘉庆县志)。明代戚继光在此驻扎练武,抗倭戍疆。清初,广东潮州水师总兵许龙在此驻扎并建府第。附近的国舅府和“敕书楼”,在今许厝。这个南洋寨城,扼住东溪—南洋溪出海口,守卫了当年苏湾都的大片土地,也守卫了南面的澄海城。

鸥汀乡
鸥汀寨在澄城西南二十里,夹于新港、南港、东港三处海口,是三面受敌的地方。
鸥汀,顾名思义,是海鸥栖息的水湄,更是海防故地。它扼外砂溪(南港)、新津河(新港)、梅溪(溪东港)之咽喉,形势十分险要,是澄海军事重镇。
鸥汀寨始建于南宋。明朝时建有城楼,名鸥汀背寨,周六十丈,高一丈四尺。此后,倭寇和海盗屡次为患。皇明隆庆二年,鸥汀寨被海盗林道乾攻破,村民只好不断重修,扩大寨城范围,以作防护。建成的鸥汀寨长四百五十丈,宽约一百丈,四周为护寨河,是当年韩江下游四大名寨、潮州四十八个隘口之一。寨主陈君谔,是澄海秀才,性情豪爽,有才干,把寨城建成坚固的堡垒,有海国干城之称。寨内有船百余艘,每船十八桨,水上如飞。数百壮丁,强悍无比。继任者许鼎新也是秀才。
鸥汀人,为保卫澄海城,保卫澄海南部土地,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。

外砂乡
俗称外砂陇,在澄城南面六公里处。相传宋末已有王、谢、林诸姓从福建迁居来此。地域包括今之外砂、新溪二镇,总人口约十二万。宋初,此地已形成沙滩,位于辟望港之南,取辟望港外围沙坝之意,名曰外砂。
外砂陇由原王厝(后分李厝、林厝、内陇)、蓬中、下蔡、龙头等连成带状似伏龙,因而得名。
外砂地理形势险要,控西溪与新津河出海口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大衙自元代便设立了收取盐税的“衙门”。下埔(今华老)有一“营盘埔”,乃明末郑成功部属安营扎寨之处。郑成功将领陈斌还在今北中南皇村扎营。满清咸丰四年,王厝人王兴顺组织民众抗租抗税,对抗官兵,也惊动朝廷,成为清末澄海历史上的大事件。

冠陇乡
冠陇在澄城西面十里处。南为韩江支流西溪,彼岸为海阳境。相传宋代已有十余小村,皆渔耕为生。元代渐并成村,自此不再分拆,是四大寨中唯一区域固定,不再分分合合的乡居。一九三九年,冠陇人口已达九千多人,现一万六千人。
冠山因得神山之秀,为历代澄海县令所喜爱,故常居于此。并于神山麓建书院。神山似冠,因称冠山。昔年有冠陇寨,高一丈余,周三百余丈,明末乡人筑此守御自保,镇守韩江南岸。民国时期,韩江大堤曾建炮楼数座。
一九三九年农历五月五日下午二时,倭奴军由梅溪乘橡皮艇攻冠山,在冠山渡口登陆,炮击神山,由冠山堤项直插渡头村,进驻该村堤顶炮楼,作为控制韩江的据点,且与梅溪成犄角之势。由此可见冠山地理位置的重要。

龍田鄉
在澄城四周,除各大寨环护之外,还有一些乡里对护卫县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,如龍田(县志“西瞰田寮”的田寮即龍田)。龍田在澄城西面四公里处,幅员辽阔。宋代创乡至今,先人在田间盖草屋居住而名田寮。

例句
皇明崇祯十二年,龍田举人卢升按《易经》乾课二爻臣位“见龍在田”四字,改称龍田。
龍田素称富饶。咸丰四年,外砂王兴顺;海阳彩塘吴忠恕,官塘陈阿十;潮阳陈娘康,揭阳和尚亮等联合反清,两次攻下龍田鄉,作为攻澄海的前哨。
第一、二次革命战争时期,龍田鄉也曾多次被攻占。龍田与县城紧连,龍田被占,对县城来说,则唇亡齿寒。
清代的澄海防卫,由澄海协副将负责,分为左右营,每营都司一员,守备一员,千总二员,把总四员。左营负责外砂河以南的西面防线,右营负责莲阳河以北的东面防线。至于军费,王岱《澄海县志》曰澄海营岁额俸饷银二万一千六百八十九两,粮米五千二百零二石。康熙二十三年,澄海实有官兵一千四百四十五人,马七十二匹,并外海战船八只。这是澄海全部军备。除少数驻县城外,左右两个防区各有官兵六百六十多人,负责营区、水陆汛地分别为二十七处和十八处,兵力是很薄弱的。
县城守兵,建县时有一千一百名,明末仅存二百八十五名,所以不得不发展民壮和弓兵。这类似县城的警备部队,负责城区治安及县署保卫工作。
此外,便依靠民间武装了。
更多
标签: 地名
词条状态:  贡献者提交
潮州母语 2005-2024 友情链接